时光荏苒,步入职场已近半年。从最初的研发QC到如今的制剂研究员岗位,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药品研发的全流程有了深刻认知,更推动我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蜕变为能独立承担工作的职场新人。在此,我想分享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成长历程。
研发QC:严谨与责任的启蒙
入职的前三个月,我在研发QC岗位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。高效液相色谱(HPLC)、紫外分光光度计、溶出仪等仪器的规范操作,原料药含量测定、片剂溶出曲线检测等工作的参与,让我深刻体会到药品质量控制的严谨性。
第一课:细节决定成败
入职后的第一课便是学会细心与耐心。每日实验中,我需要准确记录环境温湿度、仪器状态及检测数据,任何细微的差错都不允许,因为“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”是保障药品安全的首要原则。记得首次独立完成样品检测时,我把进样瓶拧得过紧,导致图谱异常、压力产生波动,通过反复排查才找到原因。由此,我意识到:药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。自此,我养成了操作前对照SOP(标准操作规程)、操作后复核数据的习惯,将“零失误”刻入职业本能。
第二课:沟通协作的力量
在QC岗位,我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与协作。日常工作中,及时反馈问题、同步开展工作是跨部门合作的基础。例如,当分析部门同事加班赶进度时,我们会主动调整实验安排,这种相互体谅使协作更加顺畅。记得一次检测结果异常,我立即与项目组联合排查,摒弃推诿,聚焦问题根源,最终通过系统分析流程与实验条件锁定关键因素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:团队的力量在于目标一致与责任共担。
制剂研究:从“分析者”到“设计者”的蜕变
第四个月,我转岗至制剂研发岗位,开启了全新的挑战。面对复杂的知识体系,我经历了从“判断质量是否合格”到“设计如何让产品合格”的思维转变。在片剂研发项目中,我学习通过调整粘合剂用量、内外辅料配比等参数优化溶出曲线。这种从“结果导向”到“过程控制”的转变,让我对药品研发的全链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每一粒药片从原辅料到成品的漫长历程,背后是无数药学人对“安全、有效、质量可控”的坚守。这种敬畏感,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底色。
接纳不完美,以错误为阶梯
初入职场时,操作失误常令我自责。但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:“药学是经验学科,允许试错,但需及时改进。”如今,我已能坦然面对不足,将每一次失误转化为学习契机。这种心态的调整,让我在制剂研发过程中更加敢于创新与探索。
研发QC赋予我严谨与精确,制剂岗位教会我创新与统筹。未来,我愿深耕药品研发领域,将理论与实践结合,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品。感谢领导的倾囊相授,也感谢始终未言放弃的自己——初心如磐,笃行方能致远。
这段旅程,是成长,更是蜕变。